云南马头坡与平头山,实际上是一个聚集着六千多人的小村庄。白天从山顶可以看到开远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晚上可以看到山下霓虹闪耀。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却像一座孤岛,被户口二字紧紧勒住喉咙。
这些“黑人黑户”在正式文件中被称作“自发移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没有医疗保险,不能领取结婚证……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由于当地村民在户籍上并不属于开远市当地政府管辖范围,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诸多不便:
1、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
因为缺乏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生活性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当其冲,缺水成了村民的大问题。在村子里,应用水及生活用水依靠由水窖提供,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难有所保障。在有条件建造较好屋舍的家庭里,集水的水槽架设在屋顶上。每当山里变幻的云朵慷慨地洒下雨水,水滴会在屋顶上聚集汇合,裹挟着泥尘冲入水窖。这样的雨水往往需要3天才能沉降的较为清澈,可是村里人往往都是直接饮用还带有泥土颜色的水。外来的人只需要喝一杯这样的水,就会感到身体不适,胃部有不消化的感觉,但是当地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水质,将其作为主要用水。
其次,平头山村没有修建马路,交通极为不便。平头山村位于开远市外的山群里,步行上山需要2个小时多。村里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牛车,少数人家有摩托和骑车。村子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少量作物可以通过牛车来运输。每到需要运送大量作物的时候,村民都需要驾驶货车行驶在狭窄的山路下山。山路很窄,勉强能容得下车轮,车头会在需要转弯的时候探出山头;大部分路段是黄泥铺设的,下雨过后会陷住车轮。村里的孩子有在城里念书的,家长每到周末接送孩子的时候,会骑摩托走山路,很难保证安全。
其他的生活性设施也有很多问题:村里没有统一的垃圾回收站,家家户户产生的垃圾都是堆积在一旁,定时会自行焚烧处理,带来了用火和卫生问题;村子里都是自行拉设电线,电线没有统一的维护,老化的线路上能看到村民缠绕的胶布,耐用性和安全性都很差;尚无沼气池建设,生活废物在屋后散发恶臭……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
马头坡村和平头山村在农业生产上基本还维系着古老的劳作方式,生产效率较低。
当地主要为旱田,零星地会出现水田。在村民最初来到开远的时候,山里还没有田地,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一点一点地开垦下覆盖着附近的所有山头。然而因为山路的蜿蜒和起伏,他们都需要每天一大早从家里出发,一直到傍晚才能收工回家。
这里的水田也是在山头上的。村民们利用一些自然形成的低洼蓄水地,开垦了一部分水田。因为山上没有农田水利建设,水田的收成很大的依赖降水,每到旱灾,就更不止水田遭到灾难性打击,旱田里的玉米等作物也会减产。
在山里基本见不到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浇灌、除草、收获,农作物每一步的成长,背后都是村民们不断滴落的汗水。很多还很年轻的村民,早就因为繁重的农活,看上去有些老态。
3、生态环境建设
在生活的基本条件还很不周全的时候,生态环境建设只能被放在最后一位。
自然优美的风景排布在附近的所有山头,每一个取景都美得像是一幅山水。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态环境是最得不到应有考虑的。牛粪随着黄牛的脚步洒在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剥落的玉米梗可以洒满这一个小山头;在通往小学的路上,能看到孩子们扔下的垃圾食品包装袋,它们深深地嵌在黄泥路里;旁边的山沟里会有成堆成堆的垃圾,望之触目惊心。生态环境是有自身的弹性,但总有一天这一根紧绷的绳会不知不觉地崩断,到时候我们只有再去叹气一个风景如画之地的沉沦。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
这些被遗忘在祖国的千山万水里的村子,可以说他们踩着时代最慢的步伐,反复踏着前人们踏着的步子。
因为户籍不在当地,村里得不到来自政府的帮助。两个村子都抓住了来自天主教的援手,村里的唯一的小学都是由天主教出资建设,村里唯一能收到的广播电台也只是天主教的传教电台。很多懵懵懂懂的孩子已经把天主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虽然他们其实可能并不清楚什么事信仰。
这样单一的农村文化建设是很值得担忧的,村民们的文化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二)教育问题
教育是发展之本,但是马头坡和平头山的孩子们很难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村子里建的道明小学都只开设了一、二年级,如果想要完成小学教育,就必须到开远县城里上学。大部分孩子能有机会在完成一、二年级后去城里读书,继续自己的学业,但往往到小学毕业后就很难再走下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缺少户籍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贯穿的因素。下面列举主要的几点:
1、家里的经济状况
由于缺乏户籍管理的落实,村里家家户户都存在着超生现象,平均下来,每户人家要有4个孩子。而且由于出生年份较近,几个孩子往往都是在学龄阶段,单靠父母种田的微薄收入很难承受的起孩子的学业。
更深层次的考虑,由于没有有效的户口,家长们不能在开远市找到长期的稳定工作,收入来源愈发局限于山里。也有家长考虑过在外面务工,但是他们往往很难适应外面的生活——教育问题在这里影响很大。语言不通,认知、习惯也大相径庭,这阻断了他们通往外界的道路。
2、村里早婚的习俗
村子里有很多女孩在十一二岁就早早嫁人,男孩们也往往在15岁左右就成了家。在和一个男孩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村子里的男孩子们从15岁就开始要娶媳妇了,超过了18岁,就很难再找到女孩子愿意嫁你。这种早婚的习俗可能来源于从前人们要尽早让孩子担负起家里的重任的一种做法,而现在,这种早婚的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业。
户籍制度对于早婚的节制作用完全在这里得到半点体现。他们早早结了婚,早早有了孩子,也就早早把自己局限在村子里,再难以走出来。
3、孩子自身的想法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当一个小学生和你说他尽早去打工赚钱的时候还是会让你深深一颤。
每当村子里有开上来挖掘机造房子的时候,工地旁边会围满了好奇的孩子,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最厉害的东西了。就有几个孩子,他们一边上课,就一边在纸上画拖拉机,这是他们的梦想。思想的公平是一切公平的基础,但当孩子们都在渴求一个“生存”的基础时,公平对于他们太过遥远。
4、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户籍不在,便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不在。村子里的小学,还是靠天主教会的捐助才建起来。
当上小学都需要翻越山头到县城里去的时候,真的很难去让他们完成一个“大学梦”。事实上,村里没有过大学生,第一个“中专生”也还是在前不久。
教会捐助的道明小学其实有三个教室(往往是一个教室一个年级),但是由于缺乏师资资源,马头坡道明小学只开设了一年级,平头山的只有一年级。“义务教育”九年制,在这里被冷落的像是一个笑话。
(三)没有医疗保险
三十岁刚出头的陶正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他是家中唯一的壮劳力,每天辛勤耕种着自己的土地。牛车里是是新收的苞谷,金黄饱满的颗粒是这片黄土地能种出的为数不多的作物之一,也是养活这一大家子人的关键。
陶正全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因为家庭拮据小学便辍学务农了。他先后娶了两个妻子,都没有领取结婚证,上一个妻子因为受不住贫困的日子离开了他。为了养活一家老小,陶正全在几年前曾出过大山,到温州打工。期间腿受了很严重的伤,便回家休养了。
“没有上医院。我就用妈妈从山上给我摘得草药,后来就好了。”陶正全这样说着,黝黑的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意,仿佛这是一件十分寻常又令他引以为豪的事。受了工伤回家休养之后,陶正全便再也没有去打工,“父母都老了,地里的活离不开我。”
在交谈之中,我们了解到陶正全的父母身体也不是很好,经常会有病痛,可是他们依旧每天下地干活,放牛,割草,田地虽少,却似有干不完的事情。在他们意识中,好像完全没有生病了就要去医院治疗这种想法。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陶正全的大女儿陶红艳身上。陶红艳今年读二年级,和大多数这里的姑娘一样,有着黑糖色的皮肤和澄澈的笑容。我们去家访时,她已经发烧了一天,正蜷缩在破旧的沙发上,有些无力地枕着奶奶的腿,她微笑着看我们与她爸爸交谈,眼神中有些许好奇,些许兴奋,却丝毫不见病痛中的不快。
在交谈接近尾声时,我们提到红艳正在发烧的问题,出乎意料的是她的家人并无一点意外,只是微笑着点头,笑容中带着歉意,仿佛为了麻烦到我们感到不好意思。“没事,睡一觉就好了。”奶奶慈祥地看着膝上的孙女,用粗糙的大手抚着红艳的额头,将几缕被汗水浸湿的额发捋到两边。
这样的回答对我们来说是意外的,毕竟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小孩子发高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算不去医院,吃退烧药也是必须的,可是村里的人们对于这些常识可谓是从不关注,或者说是无力在意。
短短二十天时间,孩子们发烧、长水痘、扭伤的情况不在少数,可是每当我们联系家长,联系到的都说自己在地里干活,晚上回来再说。据我们后来了解到的,孩子们生病受伤之后从来不去医院,最多到当地的土医生那里取点药给孩子吃。而那个所谓的“医生”,在我们背着发烧的孩子四处寻找他的时候,被告知他还在地里干活,晚上才能回来……
这里的村民生病了大多靠自愈,有什么病只能在家熬着,相当于任由孩子们自生自灭。
其实村里有少部分村民在近几年已经领了户口,少数也交了医保,但是就医的观念依然淡薄。很多人受到地理条件的约束以及经济能力的限制,是很抵制下山去医院的。更何况还有一大群人(特别是老年人以及超生人口)因为户口问题连医疗保险都没有办法拿到。
过惯了“被遗忘”的生活,这里的人们要一下子接受与外界的接触很困难,落实户口问题,再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问题,长路漫漫。
当城市里的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把矛头齐齐指向医院时,我们会悲哀地发现,在大山里,医患关系还远远没有建立。村里人普遍缺乏应有的医学保健常识,浑浊的水可以下肚,一个果子能让孩子熬过漫漫一天,甚至还有人误食老鼠药一命呜呼。健康是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事,还好,我们有良好的医疗保障体系来让我们在病床上追思健康的重要。但是,村民们却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能做的,就是睡一觉,静静等待命运的安排。
医疗问题关乎人民的生命安全,理应作为重中之重。这个封闭的小山村需要我们注入文明的新鲜血液,让他们活得更有生命的尊严。
(四)“黑户”不履行社会义务
没有户籍,这些村民在受不到政府优惠政策的同时也不需要履行身为公民的义务。
1、没有计划生育,孩子们只能重复父母的老路
今年46岁的李绍林已经有了9个孩子,李绍林的家就是一间由石棉瓦堆砌的矮房,墙壁用竹子和木板拼成,下雨天屋顶和墙隙间都会漏水。他的两个女儿小小年纪便出嫁了,可是并不能减轻家里的负担。
今年气候不好,李家凭着数十亩土地仅能收获4吨玉米,家里最小的孩子才2岁,正在上学的就有好几个,如何解决孩子们的吃饭问题又成了李绍林的心事。
像这样的家庭在马头坡并不少见,就算没有9个孩子,三四个是很常见的。孩子们在学校里以廉价的零食取代正餐,甚至一连几顿吃不上饭,因此也不乏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的孩子。再者,超生的孩子肯定是没有户口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孩子以后无法走出大山,只能重复父母的老路。
2、没有法律,就缺乏文明
另一方面,根据我们在村里的听闻,村民之间处理纠纷的方式根本没有“文明”之谈。产生了矛盾,他们不会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可能只是动用最原始的暴力手段,甚至有因为个人矛盾把人打死这样的说法存在。而这样的事情在这个无人问津的山顶,是不会有“法律”干涉的,因此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可见一斑。这里,是缺乏文明的村落。
3、不领结婚证,无法保障婚姻
在这里,二十岁的姑娘可能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而我们知道,二十岁甚至连法定结婚年龄都没有到。但是这里的村民一直早婚早育,没有户籍,不需要领取结婚证。这对少女来说,伤害是极大的。没有婚姻法的保护,妻子被丈夫殴打的现象常有听闻,妻子出门打工之后再没有回来的事情也不鲜见。夫妻之间,没有了法律的约束,随时想散就散,这何尝不是风气的落后化。
